物業管理進社區經驗做法獲專家肯定,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
【本報訊】(記者 鐘潤生 通訊員 孫善文)“農村城市化后,寶安區大膽引進物業管理機制,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推進社區物業管理,美化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素質,改變了居民的生活觀念,豐富政府服務和管理的內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近日,第五屆深圳物業管理周開幕式暨物業管理高峰論壇在寶安召開,與會的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會長謝家瑾如此評價寶安區大力推廣社區物業管理工作,“寶安區的經驗和做法,對全國的物業管理推進工作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和示范作用。”
據介紹,農村城市化后,寶安區以前的村改為了居委會,但是小區環境和管理仍沿襲著農村的路子。2006年3月,寶安區出臺了《寶安區推廣社區物業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文件,提出了“力爭社區物業管理覆蓋率每年提高20個百分點,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社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80%,五年左右基本覆蓋所有社區”的目標,堅持將推進物業管理與推進城市化發展結合起來。
截至目前,寶安區實施企業化物業管理的“村改居”小區共403個,占全區516個“村改居”小區的78%,享受物業服務的社區人口達300多萬人。如何推進物業管理進社區?寶安區區長李文龍在介紹經驗時談到“五個強化”:強化居住觀念,在社區舉辦“鄰里節”,增進了來深建設者與本地居民的融合;強化自我管理,引進專業物業管理企業,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強化市場力量,目前,區、街道兩級財政共投入“村改居”物業管理工作專項資金5.3億元,通過區、街道的投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了社會資金投入,把社區投入引入到市場化軌道上來;強化服務內涵,引導物業公司開展各類的社區服務,力求服務種類多、質量高;強化居民教育,大力開展創建“圍合式”小區、“無毒社區”,破除陳規陋習。
“五個強化”帶來“七個變化”:治安狀況明顯改善、清潔衛生顯著改進、社區環境逐步完善、社區風氣明顯好轉、物業實現保值增值、原居民收入增加和就業機會增多。其中,在治安狀況好轉方面,根據抽樣調查,實施物業管理的“村改居”小區治安案件發案率較之前整體下降48%,其中95%以上小區實現重特大案件“零發案”。在物業實現保值增值方面,過去一些小區由于臟亂差,房屋空置率高達50%,實施物業管理后,出租率提高了,租價較以往普遍增加30%以上。
記者在西鄉街道高樹圍新村實地采訪時,正和老伴在散步的陳老說:“物業管理公司來了之后,保安隊伍24小時巡邏,小區環境有專人清潔,大事小事有人管有人問,現在連租房的人都不愿意輕易搬家了,這里的城市味越來越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