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年多來,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把視線對準了商業地產,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外,全國各地的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地產也都備受青睞。
萬科進軍商業地產
“最近,曾經聲稱只做住宅產品的萬科終于開始進軍商業地產領域了,這預示著中國地產業商業模式大規模調整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和拓(北京)商業管理公司策劃總監劉東海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11月16日,萬科企業總裁郁亮在深圳總部的一次非正式場合首次對外公布了萬科的新戰略——萬科產品將進行轉型。郁亮表示,2010年,萬科將正式推出養老型物業試驗,并將進軍商業地產。
其實,稍作留意,就會發現:萬科進軍商業地產早已未雨綢繆,對商業地產目前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資金和人才,都早有動作。
早在2009年6月,萬科內部人士就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透露,萬科曾委托中信證券做住宅附帶的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希望能將其打包賣給機構投資者。而在此之前,萬科在業務上極少直接參與商業地產的開發和經營,通常是外包給凱德置地等公司。
萬達布局商業地產帝國
萬達成立21年了。從上個世紀的住宅地產領域,到2001年開始挺身邁進商業地產領域,再到現在全國最大的專業商業地產開發商、亞洲排名第一的不動產商,萬達完成了一個華麗而完美的大轉身。
目前,包括已開業、正在施工和拿到土地的項目,萬達集團的持有物業面積將達到1000萬平方米。
2001年,萬達提出“先招商,后開發”的“訂單商業地產模式”,解決了商業地產招商難的問題。2005年,萬達提出集購物中心、高檔酒店、住宅、公寓等物業于一體的第三代城市綜合體模式,把購物、娛樂、餐飲等功能與商務、旅游、高端居住等功能融為一體,重塑了“商業地產”理念,并獲得巨大成功。對于萬達城市綜合體來說,以萬達商業廣場為主導、以萬達影城、萬千百貨、萬達酒店為側翼的高速發展模式,已經被鍛造成萬達“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中糧商業地產顛覆傳統格局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談及商業地產競爭時說,他防備的兩個國內對手是兩家大央企:華潤和中糧。2009年11月5日,中糧集團宣布其全國“造城”計劃,中糧將在國內大中城市布局20多個“大悅城”。而在不久前,“大悅城家族”的數量還是6~8個。這就意味著,中糧集團未來以“大悅城”為核心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投資總規模將超過700億元,總面積約800萬平方米。
實際上,中糧的國家隊身份,讓很多人忽視了大悅城在商業地產界帶來的一系列創新和顛覆。這些創新與中糧集團的資本一樣,都是中糧在商業地產領域的“爪子”。而其對商業地產領域帶來的改變,將不僅僅是多了個有錢拿地的大佬那么簡單。
多種物業轉型將成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除此之外,保利、中海、富力、雅居樂、廣州城建也紛紛大舉進軍商業地產。
對此,和拓(北京)商業管理公司策劃總監劉東海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10年中,中國房地產市場主要是在解決老百姓的居住問題,而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經濟和社會的轉型,完全依賴規模和速度的增長模式已經過時。”
劉東海認為,地產市場競爭激烈的現實已經清楚地顯示,絕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面臨周期調整的時候,幾乎是采取“死扛或硬挺”的辦法;而行業火熱的時候,又個個失控地去搶“地王”。對于地產企業來說,利潤大部分都讓土地升值掉了,這顯然不符合一個企業要持續發展的思路。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引入商業地產作公司的資產組合,這有助于減緩經濟周期的沖擊,提高企業的資產質量。而隨著城市需求的多元化,2010年多種物業類型將成為趨勢。
江湖小子點評:
在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房子面前,每月幾百塊的物業費顯得很微不足道。而單純物業行業的增長點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明明知道前方黎明的曙光。可是依然還是讓很多物業行業“見光死”,多少年的產業調整使物業這種微利行業生存依然舉步維艱。所以物業行業的轉型和改變經營管理方式才能為行業打開突破口,最后形成的局勢就是物業和房地產成為相輔相成的“利益共存體”。在高速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物業行業想做大做強只以單一的管理模式和項目經營是難以維持企業的生存。